作者:李大

上接小城觅食记(上)

      于宁国市的觅食当然并不仅止于此,在自由觅食受挫后,我与同伴转向寻求当地人的帮助。当地朋友当仁不让地推荐了几件特色的地方菜馆。较之第一天的不愉快经历,这次的结果显然更为喜人。最起码我们拥有了较权威的指南——当地人的推荐,并最终如愿以偿地品尝到了“受当地人欢迎”的地方菜。

      然而,所有被推荐的餐馆都呈现着高度的同质性。文艺含蓄的店名、时尚的装潢、精致的装盘……类似的场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陌生,在当下的各类所谓的新式餐馆当中,这些元素几乎成为了它们的标配。然而在一个全然陌生的小城中与它们再次相逢还是让我们有些始料未及,如果不是盘中装载着的当地时令蔬菜,甚至恍惚仍身处帝都某处。

      诚然,我们对“地方菜”的想象固然有些一厢情愿,但所遭遇的种种却并不完全处于偶然。不管是商业街上遍布的食肆种类,还是我们被推荐的当地热门餐厅,似乎都在昭示着什么。或许有些过度解读,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吃饭从来不是一件稀疏平常的小事。张光直先生曾经这样说道,“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便是通过它的肚子(One of the best ways of getting to a culture’s heart would be through its stomach.)”。以至于有学者这样认为,“我们是什么人取决于我们选择什么食物。(We are what we eat.)”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理解,我们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进食怎样的食物,都是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解读的。而餐馆,作为食物消费的重要场所,更是被众多的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解读成为社会符号体系的一部分。正如Joanne Finkelstein 和Allen Shelton所分析的,不同的餐馆背后所代表的社会空间类型与内部进行的社会互动是不同的。当人们选择在某一类餐馆进行消费的时候,他们所进行的,远不仅仅只是进食行为,更是在模仿与学习该类场所中应有的行为与礼仪,从而形塑自身的思想与行为,建构相应的身份认同。

      如果我们承认这些学者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回到文章开头的场景,对于这一类新式餐馆为什么流行,显然可能存在着“这里的食物很美味”之外的解释与答案。首先,我们不妨从这类餐馆的特点出发,讨论一下它们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以下总结仅从个人经验出发,作者比较穷宅,去的地方少,总结不当不要打我)

      正如前文所叙,这类餐馆一般拥有一个文艺含蓄的店名,其命名所体现出来的文学造诣或有高低之分,但相同的是你基本上无法从中获取到任何关于这个地方究竟是吃什么的信息。事实上,很多店即便你消费完毕,可能也不知道它吃的究竟是什么。它们显然已经超越了地方菜的分类范畴,里面要么什么地方菜都有,要么什么都没有。当你进入到这类餐馆,会发现它们的装潢一定是别出心裁、极具个性的。有些地方甚至会一直播放着舒缓的音乐。同时,不管生意再火爆,就餐的时候,也不会让你感觉到环境的拥挤。就餐空间被适当地分隔,以让顾客能够拥有一定程度保障的私人空间。餐馆的服务的态度一般不差,店员的打扮与礼仪都比较讲究。这种礼仪在你点餐的时候,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很多时候,由于无法清晰地从餐牌中获取食物的信息,你可能需要反复地向店员询问那上面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称究竟代表着什么菜。特色菜也肯定是有的,通常被冠以该店名称的前缀。待到上菜之时,一道道餐点盛放在颇具特色的餐具中,摆放在你面前,但无一不是精致的摆盘,精致的分量。面对如此美食,狼吞虎咽与大碗吃酒大口吃肉的进食方式显然并不适合,高声谈论也定然会引起他人侧目。因此,大部分顾客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轻声交谈与斯文进食。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类餐馆一般消费水平都不低,但也不会让人负担不起。

      在这类餐馆里的就餐人群又是怎样分布的呢?有趣的是,在我生活的城市和这座小城之间,餐馆就餐人群的年龄分布有着微妙的差异。在帝都,这类餐馆的就餐人群一般集中在年轻的工薪阶层以及学生群体。一方面,新式餐馆与他们的消费能力相符,另一方面,追求个性与时尚,比起食物本身的实惠与否,更看重就餐体验本身,这些也是他们比起传统的餐饮行业,更倾向于新式餐馆的可能原因。而在宁国市,就个人观察所见,这类餐馆里面的就餐人群年龄较之帝都普遍偏大,中年人群的比例比帝都更高些,而学生人群除了以家庭形式出现,基本难以寻觅。

      如果说,这类餐馆在都市的流行是因为恰好迎合了新兴社会群体对社会空间的需求与对相应文化符号的喜好的话,为什么在不同地域消费人群会存在微妙的区别呢?个人一个理解是,在小城当中,这类餐馆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多了一层文化意涵,即都市流行文化的一个代表。对于我国的中小城镇而言,其城市化的进程也是一个对都市文化生活进行复制模仿的过程。这种模仿一方面造就了城市面貌的“千城一面”,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心态与行为。考虑到消费本身便是一个建构个体身份认同的过程。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个在都市年轻人中流行的事物,在小城镇中成为了一个不分年龄的全民时尚。而较之其他群体更具消费能力的中年,也就成为了当地这类餐馆就餐人群的主要构成。

不过这些都是个人基于粗浅的观察所进行的推论,如果要进一步论证,一方面需要确实的消费人群分布数据,另一方面对顾客与餐饮从事人员的访谈也必不可少,更需要了解这类新式餐馆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历史。仔细想想,或许是个挺有意思的题目。至于这篇小文,望能博君一笑罢。

写于2015年3月

注:本文由李大提供,非常感谢李大時光城份|Sitytime.com的支持。若你希望阅读更多来自李大的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本站。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時光城份|Sitytime.com

本文链接地址:小城觅食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