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tephanie
在香港,最近一两年的热门话题是,本土。上一期《号外》杂志的主题是,消失的街市。很多人都说,他们最爱的是香港那份市民气息,不爱广东道的名牌和尖沙咀的五光十色,反而喜爱那种街市里面、街坊之间的邻里热闹,那种在地的、贴近生活的踏实感。无论是港人,还是刚来这个城市的人,很多是执着于此,也倾慕于此,并且当作自己的坚持。
除了这种怀旧情绪的蔓延,更有很多关于“本土”的政治游行和讨论——国民教育、免费电视牌、奶粉事件,等等。中港关系近年来不断紧张,港人对梁政府的怒气愈演愈烈,主要还是因为梁政府亲共的立场。从这个根本出发,几乎他们做什么都是错的。我参与过很多社会活动,例如国民教育、六X游行、同志游行等等,但即使你不去直面这样的社会活动,你也能感受到香港现时的气氛——“我们不是中国人,而是香港人!”——这个台词几乎是必备的,有种宣示主权的感觉。
一位内地朋友告诉我,前两年她们来香港参加活动拜访组织,当她在街头问路时,都不敢用普通话,宁愿用蹩脚的英语,跟一个同样讲着蹩脚英语的香港人对话。听到这里,我内心感到好悲哀,只能苦笑几声。的确,在这里说普通话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连餐厅服务员的服务态度也会因为顾客操着一口普通话而变差,这又是另一群内地朋友告诉我的真实经历。如果你说的广东话带有地方口音,下场也不妙。同理,这就好像在台湾大学的好友告诉我的,在台湾说国语,北方口音一旦展现,便自曝家底。本来,北京腔在大陆充满优越感,但在台北是大气也不敢出一口,而带着广东口音的国语反而会被当作香港人而获得优待。语言背后附带的权力、身份等这些东西,到哪里都有效。
前几天参加九龙城书节,有一个单元是讲香港本土的媒体杂志,一个《号外》,一个主场新闻。听着的时候,突然想到前几个月导师给我们提及师门同事的邮件,说希望大家多参与本地的活动,多了解香港发生的事情。我给她回复邮件说,我们其实很热衷于参与社会活动,但是由于缺乏与香港历史和语境的连接,有时候参加这些活动往往缺少那种关怀。回到这个现场,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东西。不是说不愿意去了解,而是连迈出去的脚步都没有,这里涉及一个心理/精神状态的问题。也就是,刚来香港的大陆人,或者是香港的大陆人,在什么情况下,会真正地关心香港社会,并且能够感同身受地去思考香港社会的问题呢?
前一段时间一个负责香港性倾向歧视研究的同事跟我说,他做这个都不知道有什么意义,香港同志婚姻合法,跟他(大陆人)有什么关系?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对同志议题的推进,这在全世界都是有影响的呀。后来,当我抛开研究者的身份,回到我们自身的身份,我能理解他的想法。相比在香港做这个议题,不如回到大陆做,起码那是对自己有影响的。
其实对于一个社会的关心,首先是和自己息息相关,同时让自己觉得,自己的关心能够对这个社会产生改变的力量,推动这个社会的议题前进。在香港这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激励能让我们对这个社会充满热爱和关心?拿学校的工资,显然不能成为充分的理由。
在这个社会中,在大街上讲普通话会被歧视,游行的时候时常听到“我们不是中国人,而是香港人!”,自己的大陆人身份时常被拿来做文章,还有一大堆关于“蝗虫”的言论。香港人把对抗党的情绪延伸至大陆人民,当他们把大陆人形容成“脏乱差”的时候,就算这个社会再所谓民主、再所谓创新美好、再本土在地有生活气息,我们为什么关心,我们凭什么关心,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去关心?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在这个社会文化意义上吃不饱的二等公民,为什么要操心所谓正统公民的吃饭问题?从宏观角度来说,超越身份阶级来讨论,公民社会自然是高尚无比的话题,但这有可能吗?什么样的公民社会会让里面的公民担心自己的出身和说话,又是什么样的公民真的态度超然高尚至此,跟正统公民平起平坐,大声讲出自己想说出的态度和议题?
因此,当有人要求在港的大陆人将香港当做自己的家,尊重这里的社会文化,行为举止“得当如香港人”,那简直是可笑;要是真的做到了,我也无比佩服和崇敬他们的高尚道德和远大的情操。
当然,很多香港人的态度是很友好的,也并不会这样去区分彼此。但在这种主流话语和社会气氛下,我在这里讨论的,的确是每一个大陆人或多或少、真真切切的生命体验。
要怎么样才会对一个社会关心?当自己觉得,自己的生活、发展和思考都和这座城市、这个社会息息相关的时候;当我们处于这个社会,有强烈共情的时候;当我们知道,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不会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被冠上其他不相关的标签和指责的时候。要说那样的公民社会,我才认,我才佩服。这并不只是关于中港城市的问题,这也是一切关于身份、阶级、性别和种族的问题。
说到最后,我还是要对很多在香港奋斗,想要留下七年拿到永久居民身份证的朋友们说,从现在开始真正地关心香港社会吧,这份归属感有还是比没有好呢。幸好自己漂流惯了,无论在哪座城市,都能有好的心态。其实,漂流者心态才是无敌的,呵。
写于2014年1月
注:本文由Stephanie提供,非常感谢Stephanie对時光城份|Sitytime.com的支持。若你希望阅读更多来自Stephanie的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本站。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時光城份|Sitytime.com
本文链接地址:谁的香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