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时光城分选用了6篇文章,分别关于以下6座城市:昭通、波特兰、温哥华、广州、南京和台北。
用陈露的话来说,就是我在不断地扩展城市的版图。在第五期里面,因为Molly、Shaven和Jaylia的加入,我们也相应地加了她们所在的城市温哥华、南京和台北。Molly是一位大大咧咧的女生,因为比较小就出国读书,所以身边总要带着一个娃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所以呢,看上去什么都不在乎的女生,内心的细腻还是会让人很触动。Shaven则是完全通过邮件找到我,说时光城分的城市怎么都是外国城市呢,来写写我的城市吧,于是就带来了这篇《中华门,向左走,向右走》。与Jaylia的相识源于她的毕业论文,通过朋友介绍,她找到我,对我进行了一个采访,谈了一下我大学期间参加的公益活动和社会参与。待时光城分创立时,我跟她聊了一下这个想法,她很快就将她心爱的台北写出来了,往后我们又讨论了一下文章的修改,于是有了这篇《关于台北,可以不谈文艺吗?——谈谈她的温暖与热烈》。
时光城分成立至今已经2个月,刚开始我向相熟的朋友要了一些旧文章,稍加编辑就能用了。接下来开始跟一些朋友约稿,记得收到的第一篇专门为时光城分写的文章是,非常开心,觉得时光城分有专属自己的文章了!但是,当我开始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竟然非常失望,明明花了这么多时间去谈,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依然不是我想要的。既得朋友信任,又不好意思退稿,于是就硬着头皮去改文章。
逐渐地,我意识到有些内容并不能根据我的想法进行编辑,我需要跟作者反复地沟通交流,修改稿子。最近在给朋友写的一封邮件中,我谈到“我不会毙掉任何稿子,我会不断地跟作者去沟通,去协调,
所以说,时光城分也见证着我作为一名“编辑”的成长之路。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本期的文章:
《2012,跨年在溪洛渡——金沙江水电调查(下)》是承接《2012,跨年在溪洛渡——金沙江水电调查(上)》的关于我国西南水电的调查报告。翰扬不光亲自去看了工程本身,还去了工程所在县城与当地的居民聊天,文章还涵盖了很多正式的文件和资料。我总是能从他的文章中学到很多知识。
《文艺波特兰》是Sai的一篇游记,在这篇文章里,她谈了波特兰的书店、艺术和新年演出。Sai的文章总是带着很强的反思性,同时自然呈现出她广博的知识储备,这也是我喜欢她的文章的原因。一座希腊的雕像,就能引发她对思维(mind)和身体(body)的思考,而她也并不急着让读者接受她的想法,而是留出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大家去回味。
Molly在《华人占领温哥华?》中谈了温哥华的华人社区。我记得在学习生命历程理论的时候,谈到移民进入移入地的时候,如果移民文化不能够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移民文化就会成为亚文化,而移民的聚居区容易成为贫民窟或底层社区。而当移民文化能够较好地融入移入地的主流文化,就能为当地带来文化多元性,就好像上期文章《纽约迷魂阵》所谈到的纽约一样。而对于温哥华这样的例子,是我在学习这个理论的时候所没有涉及到的,即移民文化成为了当地的强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占领”了移入地。
《老广的上下九》是由老广俊婷所写,老广是广州本地人对自己的戏称。在这篇文章里,她以老广的身份,挑选了具有广州特色的西关上下九入手,从小时候的记忆写起,到现在广州商业区的发展,展现了广州城市发展的图景。在这篇文章里,俊婷既提到了对小时候的回忆,也有对城市发展、传统文化保育的反思,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感情。
《中华门,向左走,向右走》写的是从南京一个地铁站中华门出来,向左走及向右走分别看到的景象,甚至让可以说有些许“乱象”。Shaven在文章开头说,或许是因为南京处于发展的阶段,所以一切都显得不是那么有秩序,但最后她发现,可能这就是南京本来的面貌。
最后,这篇《关于台北,可以不谈文艺吗?——谈谈她的温暖与热烈》是由在台北生活了一年的Jaylia所写。在这篇文章中,她先从人们对台北的惯常印象——文艺入手,深究支撑其“文艺”背后的温暖与热烈,到底在Jaylia笔下的温暖与热烈到底是什么?
欢迎各位点击阅读以上文章,也欢迎各位阅读往期文章:
【往期回顾】
时光城分肆 SityTime#4 (中文)——第四期,谈及7座城市,包括约翰内斯堡、纽约、哥本哈根、广州、西雅图、巴黎和昭通,共7篇文章,欢迎阅读。
时光成分叁 SityTime#3(英文)——第三期,谈及4座城市,包括广州、亚特兰大、巴黎和波士顿,共5篇文章,欢迎浏览阅读。
时光成分贰 SityTime#2(中文)——第二期,谈及6座城市,包括宜宾、波特兰、布拉格、巴黎、纽约和香港,共7篇文章,欢迎浏览阅读。
时光成分壹 SityTime#1(中文)——第一期,谈及6座城市,包括广州、洛杉矶、巴黎、西雅图、三藩市和宜宾,共9篇文章,欢迎浏览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