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野
2012年第一次踏入荷兰,第一站是宁静的北方城市格罗宁根。在当地朋友家稍作停留,便启程前往阿姆斯特丹。在冬季,天上下着淅淅沥沥的冷雨,伴着粉色的晚霞,大部分的荷兰人依旧冒雨骑着自行车;那个季节里,街边的花店还放着各色含苞待放的郁金香;即便是夜晚,他们依然敞开窗帘,丝毫不介意将自己的一举一动暴露在行人面前。所有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的细节都在向你告示:亲爱的,你在荷兰。
2014年,当我第二次踏入荷兰来到阿姆斯特丹的时候,我发现中央火车站门前多了一个巨型的、极具现代感的球体装饰,与周围历史悠久的建筑产生了奇怪的冲突,红灯区橱窗里的女士们似乎丝毫提不起兴致。路遇一间法式薄饼店,我们点了一份鸡肉和一份吞拿鱼,收银小姐说:“Sorry, my Dutch is not so good, do you speak English? ”,让人不禁有些疑惑,这里真的是荷兰吗?
我不是一个历史特别好的人,我无法从屹立几百年的建筑背后看到它的过去是如何塑造了这座城市的人。我是一个热爱分享和交流,善于理解不同价值观的人,我所看到的、经历的每一个舒适圈外的事物,都会在脑海里停留,直到我想明白是什么样的因素造就了这些不同。
阿姆斯特丹,这个经常被人与大麻和性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城市,亦是全球治安最佳的城市之一(优于巴黎与伦敦)。随着我与这座城市发生越来越多的交集,大麻和性不再是我心中阿姆斯特丹的标签。
两个月前我在纽约旅行,西班牙朋友问我觉得中国是否有自由,我说:我所生活的地方因它独有的开放氛围和发达的经济正在渐渐变得自由和开放,或许不能与西欧许多国家相比,但我看到了制度的改善、媒体的转变、意识的增强,我想我们是拥有自由的。后来我问自己,当金钱带给人们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时,是否意味着我们真的自由了?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一种价值观,无论贫穷富有,人们都遵从它去选择去生活,这为何不是一种绑架?
在阿姆斯特丹,我问过这样的问题:Will you marry a girl who used to be a prostitute? 而我得到的回答是Yes, if we love each other, why not? That’s her past job. But I think only Amsterdam boy could accept it. Because it’s Amsterdam, it’s liberty.
在阿姆斯特丹,一个未婚妈妈可以拥有动人的爱情、亲密的伴侣;一个与上层社会援交的女人可以选择退出,拥有一个甜蜜的家庭;一对同性情侣可以一直深爱着彼此 ,与一张证书无关。传统的、小众的、离奇的,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在这里都是个人的选择,与他人无关。我渐渐发觉,遵从内心,认真生活的人,都是那么的美。
随着我遇到越来越多不同背景的人,我渐渐感觉到无论我们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多么的不同,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有七情六欲,我们都有自私,我们都有慈悲,我们都有爱和恨。而我们与阿姆斯特丹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是否能自由地、毫无畏惧地拥抱自己的内心。我们能否不去用自我的价值观去绑架他人?我们能否打破主流意识去追寻所热爱的事?我们能否去认知去理解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事物?
最后,我想分享一句曾经无意间看到的话,或许一个月、一年后我对这里的理解又会发生变化,但它是当下我对阿姆斯特丹人最确切的感悟:
“We could instead focus on actual relationships, on intimacies, on substance over form; we could focus on love in its myriad, unpredictable varieties. We could see life here in the amber waves of grain not for what it should be, but for what it is.”
—Katie Roiphe, The Dutch Don’t Care About Marriage
写于2014年1月
注:本文及照片均由原野提供,非常感谢原野对時光城份|Sitytime.com的支持。若你希望阅读更多来自原野的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本站。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時光城份|Sitytime.com
本文链接地址:Amstel Dam,爱与自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