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诗语
我一直觉得,温哥华是一座奇怪的城市。
在这里,放眼望去满街都是中国店铺,中文标识随处可见。行走在温哥华的任意一条街上,耳边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各地方言。恍惚间,我总觉得正置身于十年前的中国——少了些高楼林立,多了些怀旧风情。
许多外国城市都有唐人街,华人餐馆、商铺大多围绕着唐人街抱团而建,成为当地华人的聚集点,同位于加拿大的多伦多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但温哥华截然不同。温哥华市政府曾实行过一个帮助精神病人和释放罪犯重返社会的计划,将他们迁移到了市中心唐人街附近,不幸的是,他们并没能融入社会。时间久了,唐人街便完全被这群人占领,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僵尸区”。我曾经过唐人街几次,朋友死死地锁上车窗,非常严肃地和我说,千万别单独来唐人街。我望向窗外,这些“僵尸”一群群聚集在路边,有的在激烈地争吵,有的则眼神空洞,等着市政府分发注射毒品的针管。在这样的情况下,华人群体大规模迁出唐人街,并逐渐分散到温哥华的各个角落。
我曾和许多老移民交谈过,问他们为什么温哥华能变成一个“大中国村”。一般来说,我得到的第一个答案都是移民政策。地广人稀的加拿大,需要更多外来人口,这使政府奉行宽松的移民政策——经济门槛低,对语言要求更低。可加拿大还有许多城市,为什么偏偏是温哥华呢?这时候,天气就成为了主要因素。温哥华的夏天像东三省,阳光明媚却一点也不热,又临近海边,捕鱼抓蟹,实在是有趣。冬天则比国内南方还暖和,作为南方人的我从来没觉得温哥华冷,回了国反而缩手缩脚苦不堪言。就这样,温哥华当之无愧成为了最适宜中国人的养老胜地。我又曾问过这股中国移民狂潮是从何时开始的呢?老一辈人回忆说,香港热是由香港股市不景气开始的,大陆热则是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开始的。对于未来的趋势,许多人认为只要政策不变,中国移民狂潮只会越来越汹涌,因为华人已经在温哥华奠定了基础。
我还记得第一次坐飞机飞往温哥华的时候,机上杂志里的广告多使用中文,其中很大篇幅是关于温哥华地产楼盘。这些小区都起着朗朗上口的中文名,比如“香槟区”、“枫树湾”,介绍语多是诸如“紧邻卑诗大学,优等学区房”等。下了飞机后,指示牌上都有中文,还不断有说着中文的义工上前帮助我。满机场最多的便是华人面孔,还可见到英文不好的老一辈移民对海关官员要求提供中文服务。更让我惊奇的是,在我搬到了落脚的小区之后,走道上传来的都是“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卖给人贩子”等别有中国风情的对话。出行驾车打开了收音机,三个中文频道24小时几乎不间断播放,大都播报着中国国内大小事。在学校里面,说着说着英文,亚裔同学就能突然冒出来一句中文并告诉我他老家在河南。
这不禁让我觉得,在温哥华生活,我都不需要英文了。最近还有一条非常有意思的新闻,大温地区的列治文市(Richmond),因为居民大多是中国人,街面上的中文招牌都已经不加英文翻译了。当地英语使用者非常愤怒,表示去哪儿都看不懂了。在温哥华生活,我父母一辈的移民可以做到“中文走遍天下”,英文使用率非常低,只需要学会礼貌的“Thank you”、“Excuse me”就足够应付了。所以他们何来的动力学英文呢?而对于英文本来就不佳的小留学生来说,没有语言环境逼一把,感觉就像在国内读双语高中一般,我见过无数学生在温哥华留级数年都不能通过英文测试,可他们的家人可曾想到过会是这样呢?
这么奇怪的温哥华,到底是谁宠坏了我们这些中国人?是我们自己,是西方群体,还是无比包容的温哥华自身?
写于2013年12月
注:本文及照片均由诗语提供,非常感谢诗语对時光城份|Sitytime.com的支持。若你希望阅读更多来自诗语的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本站。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時光城份|Sitytime.com
本文链接地址:华人占领温哥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