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密西西路

       这次选择了从深圳福田过关到香港,入境香港坐上火车的一刻才意识到,我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来过这座城市。距上一次带着分手的惊异和伤痛离开之后,已经一年多。

20150201香港1

红磡附近的街招

       之所以是惊异和伤痛,大概是因为出乎意料。分手的理由非常简单直接,就是教育背景和家庭环境,“既然这些东西都是不能改变的,那我们就分手吧”,言下之意,就是我配不上他。朋友后来跟我讨论,美国大部分中产阶级,为了维护个人家庭的利益和形象,都会将家庭成员局限在同一个圈子里面,他们会很荣幸地向他人介绍“这是我的儿子,在普林斯顿毕业;这是我儿子的未婚妻,也在普林斯顿。我自己自然也是普林斯顿校友了”。

       上一任男朋友就是来自这样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常青藤联盟的校友,目前各自在相关领域从事着专业工作。这样的群体也可以称为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的本义指的是美国当权的精英群体及其文化、习俗和道德行为标准,尽管美国是个多元社会,但由于这个群体拥有庞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所以对整个美国社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一段时间,我很困惑——受到如此良好教育的人群,不是应该更加开放、包容和博爱的吗?尤其是他的家庭都是有宗教信仰的,更加强调包容与接纳。后经一位老师提醒才意识到,精英教育容易带人走向两个极端,要不然就是非常自由和包容,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关心社会底层;另外一个极端就是非常的保守,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排斥积极往上爬的人,需要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地位。这大概也是美国两党——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两种风格。

       在香港走累的时候,一定要坐进一家茶餐厅。无论何时,茶餐厅似乎都能装满街坊、游客或者刚下课的学生。我当时和他去香港茶餐厅吃饭,就因为他的白人的身份而受到礼遇、热情和笑容。在中国,“外国人”身份的文化符号经历了一些变迁。在粤语里,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叫“鬼佬”,在以前,是相当排斥和歧视的称呼,而当下却成为了某种带有好感的称呼。一位朋友研究混血儿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不同文化含义,探讨了混血儿如何从被认为是“杂种”这样没有地位的身份符号,经过时代的变迁,到现在成为了一种潮流,甚至会收获很多陌生人的好感。这个其实也是当下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20150201香港2

香港茶餐厅的奶茶

       在这座城市失恋之后,很长时间都对这座城市产生恐惧,不美好的过往成为了自我贬值的证据。而当雾霾消散之后,我又开始重新认识这座城市,而当心灵能够在一座城市纯粹地落地之后,很多惊喜发现便开始涌现。

写于2015年2月

注:1-本文属于城市关系Love In the City栏目,该栏目常年征稿,欢迎投稿,一起在机场中探险!

2-本文及图片均由密西西路提供,非常感谢密西西路時光城份|Sitytime.com的支持。若你希望阅读更多来自密西西路的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本站。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時光城份|Sitytime.com

本文链接地址:上一次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