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时光城分选用了7篇文章,分别关于以下6座城市:宜宾波特兰布拉格巴黎纽约香港

本期我们亦迎来了两位新的供稿人——瑞秋树Rita秋子。当我向她们介绍时光城分的时候,她们非常支持这个网站,并马上提供了两篇稿,分别是《朝圣布拉格》和《市井香港》(秋婷原来给这篇文章写的标题是《我所热爱的市井香港》,我在编辑的过程中改为《市井香港》)。在此,非常欢迎你们的加入,亦非常感谢你们的信任和支持!

昨天,我参加了香港设计师刘培基先生的自传《举头望明月》在广州的新书发布会,刘先生在会上提到,他一直认为,有些人有些事,自己记住就足够了。但是,当他决定写这本自传的时候,很多记忆都跳了出来。而当他拿着成稿的时候,感觉就像面对自己。我的理解是,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像一种魔法,将你的思想呈现在你的眼前,让你直面自己。

 

以下是本期的文章:

宜宾

承接上一期的《水电“双城记”:屏山新城记》,本期翰扬继续为大家带来《水电“双城记”:屏山旧城记》。至此,我突然豁然开朗,明白了为什么他的“双城记”要打上引号。我以为他写的是两座城市,但却是同一座城市——屏山。有趣的是,所谓“新旧屏山”,并不是一个纵向的发展过程,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但是景象却是那么迥异。在本篇文章的屏山旧城中,城市就像垂死的人,空房子以及等待迁出的人家,还有一些抱怨声。这也给我们带来一个需要一起思考和直面的问题——面对国家大工程,我们应该如何安置诸如工程移民这种社会问题?

波特兰

本期有两篇描写波特兰的文章,并且都提及了波特兰的自然环境——森林。一篇来自Sai的《爱上波特兰》,她笔下的波特兰有一种神秘的韵味,还有热辣辣的人情味。有时候我们说,如果我们爱上一个地方,大多是爱上这个地方的人。另外一篇则是来自密西西路的《波特兰森林公园》,这篇文章梳理了波特兰森林公园的发展过程,提到了这座城市的市民为了保护这片森林所做出的努力,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直到今天,仍然有积极市民在参与这项保护,比如文章所提到的生物学家Marcy。

布拉格

在《朝圣布拉格》中,瑞秋树向各位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古典与现代。作者引经据典,用华丽的辞藻将读者带进了神秘梦幻的布拉格中,感觉就是跟着作者一起迷失在布拉格。

巴黎

Lynn云的蓝的观察十分细腻敏感,她能从生活化的场景去捕捉容易被人忽略的个体。在这篇《未曾相识》中,她提到了在巴黎的中国劳工——一位是湖南籍的师傅和一位江苏籍的师傅。Lynn用十分精悍的语言描述这两位师傅,文章的最后让人有点意想不到,颇有欧亨利的感觉。

纽约

密西西路在《帝国大厦》中,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帝国大厦及当时的美国社会,另一方面则从个人经历的角度向各位展示了帝国大厦的“生命”——作为纽约的标志、作为电影取景热门地、作为旅游景点的帝国大厦。同时也表达了个人情绪。

香港

秋子的语言简单而让人温暖。在这篇《市井香港》中,她从人们普遍的对于“繁荣香港”的印象入手,转而描述香港市井的一面。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而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反映了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秋婷通过场景的描述表现出了香港的市井文化。她的关注点不仅停留在本地港人,还有菲佣——非常庞大的外来人口。

 

【浏览往期】

时光成分壹 Sitytime1 第一期,包括六座城市(广州、巴黎、西雅图、旧金山、宜宾、洛杉矶),共九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