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密西西路

有一回听梁文道的讲座,他说,要看清代的中国啊就要看香港,要看民国的中国呢就要看台湾,至于看现代的中国,就要看中国内地啦。当文化的发展受到外力的猛然攻击,就会停滞,停留在“受刺激”的那一瞬间,就像用冰封存一样。

梁文道还举了一个例子,说他在美国某个唐人街接触过一群当年从河南去美国做劳工的人,他们仍然保留现在中国河南人已经不说的河南方言,还保留着当时的习俗。

员村新街给我就是这种感觉。

员村新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与黄埔大道同向,在其南侧,它东接员村三横路,西达员村二横路,位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北边,附近是密集的居民区。

新图片(1)

在400多米将近500米的道路上,沿街开着各类小吃店、小型超市、母婴用品店、缝纫档口(他们在两栋楼房之间搭了一个棚,就成了一个小铺面)、高价回收烟酒铺、茶叶店、服装店、杂货铺、五金店、打印店、上门开锁店、鞋店、家私店等等,当然还有密集的居民楼。

刚开始以为这是家裁缝铺,走进一看,才发现是两家店之间搭了一个铁棚。女人在铁棚顶拉电线吊点灯,墙上挂上自己的工具,搬来缝纫机,就能开工。忙起来的时候,也是非常沉醉其中,无视街上的喧闹。

IMGP8410_副本

甚至在屋檐下搭个铁皮棚,就成了一家修鞋店。你还可以做个傲娇的手艺人,有需要,打个电话,马上就来。

IMGP8400_副本

路边的房子,一楼可以改成对外开放的小商店。

IMGP8402_副本

这也是一家沿街住房改商铺的店,做旧货回收。这部完全听不清也看不清的电视在肆无忌惮地喧闹着,在逐渐安静下来的9点街道上逐渐突兀起来。

IMGP8407_副本

服装店大多数都用这种“跳楼价”般的哭惨方式来经营,但人也不多。
6401

潜藏少女心事的内衣店。

IMGP6607_副本

三家连在一起的杂货铺。

他们似乎没有考虑过相似的店铺开在同一条街,还是挨在一起,可能会给他们的生意带来一定的挑战。

640

员村市场夹在员村新街和黄埔大道之间。

市场在楼下,居民住楼上。

IMGP8441_副本

这里还有一些相当“老气”的店。比如这家员村新街钟表行,用繁体字做店名,“员”“村”两个字分立在两边的柱子上,“新街钟表行”夹在中间,装修使用的是90年代非常流程的木板材质做墙体。

IMGP6539_副本

理发店还打着“国营”的旗号。

IMGP6538_副本

长得像澡堂的美容院,内设男女宾部。门口的霓虹灯非常暧昧。

640

在我的印象中,霓虹灯应该算是个新潮的东西。

在我成长的90年代中,路边开始慢慢出现一些闪闪发亮甚是好看的东西,母亲花了一段时间教我这是“霓虹灯”。能挂上霓虹灯的多是90年代兴起的卡拉OK夜总会,每当夜幕降临就开始闪起迷幻而又鬼魅的色彩。很多霓虹灯会进行有规律的变化,小时候的我非常喜欢站在路边研究它们的变化的规律,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中间到两边展开、从两边到中间聚拢,如此循环往复。

店家惯用闪亮的霓虹灯来吸引路人的注意,加强店铺在街道中的存在感。

IMGP8398_副本

商家甚至在路边的树上挂上一排的“浴足”霓虹灯来吸引路人和车辆的注意。

IMGP7364_副本

一排四盏灯。

IMGP8437_副本

沐足店是我。

IMGP8376_副本

连中山六院也不例外。

640

居民利用房子的墙角架起了小摊,一个网架就撑起了一家拖鞋店。旁边一个粉红色的卫星接收器,是卖,也是给周围的居民一个福利。为什么?

640

有一回,就看到一个附近的居民,搬着小电视和椅子,直接过来这里看电视。过了一会,又有一个路人走过来围观。特别小的一个电视。

IMGP6606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