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中国掀起了全球最大的短时间人口流动现象,据铁路部门预测,2014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运量将达到31.58亿人次。今年的春运从1月16号开始,至2月24号结束,共计40天,该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至今使用34年。40天,34年,31.58亿人次,驱动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大规模流动的,是一份故土情怀。在故乡的土地上,是生我养我的大地,是照耀我成长的天空,是孕育我成人的社会,是悉心照料我的父母,是赤子之心,是感恩之情。
前段时间,几位朋友向我抱怨时光城分|SityTime上的城市怎么都是国外的城市啊?明明作者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我恍然大悟,对哦,真的是这样。即便是我自己,也更加愿意写自己旅游过的城市、学习过的城市、做过田野调查的城市,而不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但是,我的家乡又在哪里?
我生于珠海,父母是80年代移民。爷爷是福建人,所以我的籍贯也是福建,但我只在14岁的时候回去过一次。爷爷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湛江,他在湛江遇到我的嫲嫲。我的嫲嫲生于1937年,出生没多久遇上七七卢沟桥事变,全家四散,嫲嫲只得被一位亲人带着从南京逃到广东。妈妈那边相对稳定一些,外公外婆都是粤西人,比较遗憾的是,我的外公在我出生前已仙逝。
因此,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我一般都会说我是珠海人。但是有一次,很奇妙。那次我在一个装裱店镶裱朋友给我画的画,老板听说我是珠海人,顿生羡慕,他说珠海人好啊,你们都有地,拆迁有赔偿,福利又好。我突然发现,其实我不是珠海人啊,我只是生于珠海而已,我们家在珠海的历史,也就是30多年,哪里有什么土地啊,哪能享受什么福利啊。而我面前的这位老板,来自湖南常德,有一个女儿,还有一个刚满半岁的儿子,家里有地。前几年一直在珠三角辗转打工,去年盘下了老婆前任雇主的店,自己做了起来。他说过几年还得回去,孩子们还是要回去上学,常德才是自己的家。我看着他,内心才羡慕呢!
我想起了在洛杉矶时跟赛的一段对话,我们当时在讨论美国华裔的身份认同危机。一位华人告诉我们,他的女儿坚持和他说英语,在家也不肯讲中文,最后嫁了一位白人。我有一位朋友在波士顿唐人街做青少年工作,他的父亲是美国第二代华人,母亲是因为他的父亲才移民美国,所以我这位朋友算是第三代华人吧。他的工作就是帮助华裔青年建立身份认同,他告诉我,很多华裔青年不知道怎么面对自己的身份,在家跟父母讲中文,在学校跟同学讲英文,他们难以建议一种自我认同感,他们甚至会恨自己,觉得自己为什么是一个华人。
后来我发现,对于珠海来说,我也可以算是一个第二代移民,我只知道这个地方环境好、宜居,但对于这里的历史,我知之甚少。我知道珠海出了开国总理唐绍仪,但也仅限于我去过他在唐家的故居。中国近代史上的留美第一人容闳,就在我家附近,他是首位在耶鲁大学就读的中国人,后又创设幼童留美计划,但我并不知道当时大香山县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状况,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进步思想。
这些思考和困惑都是我决定推动“故土荣耀Hometown Glory”项目的原因。我希望通过“故土荣耀Hometown Glory”来让大家思考,我们的家乡在哪里?我们的家乡给予了我们哪些成长的机遇?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又愿意以怎样的方式来荣耀这片土地?而这些东西所探讨的终极问题都是,我们是谁?
在时光城分里,我们依然采用写作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思考、困惑、认同等等。通过书写家乡,我们共同反思家乡的发展、个人的成长,以及家乡和个人的关系及未来。
“故土荣耀Hometown Glory”为时光城分|SityTime于2014年推出的最新项目,欢迎各位撰写自己的家乡,字数在1000-2500字之间,来稿请发送至邮箱shangzilu@gmail.com。我们会在每个季度做一期故土荣耀专刊。
期待各位来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