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ylia Law

        越来越觉得台湾的文艺形象有种被大众符号化的趋势:吉他和相机,蓝天、白云、帆布鞋,传说中的“台湾式小清新”可以来得不费功夫。处于台湾心脏的台北,文艺更是唾手可得。文人墨客,你来我往;不间断的艺术展览让人流连忘返;层出不穷的独立厂牌与乐队更令你眼花缭乱;各种偏门不偏门的影展只会使你苦恼该如何安排自己的档期。作为一名传说中的文艺青年,我对于生活在台湾自觉很幸福也很自在。某种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爱好很可能就在不经意间,发现竟能有那么多共鸣和认同,同时又带着些许兴奋以及一点不甘示弱,这微妙的滋味无疑让众多文艺青年沉溺在台北的文艺气氛中无法自拔。

台湾中正纪念堂,摄于2012年6月

        不过,对于很大一部份台湾人来说,这种文艺并不是生活全部。在文艺图景背后,有很多更平凡和更深层的东西,被笼罩在庞大的文艺图景之下,他们也许是难以察觉的。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东西跟文艺一样,都是通向台湾这座小岛内核的桥梁。甚至,这些东西厚实了这番文艺图景,让文艺并非孤立如一张一捅就破的单薄纸张。

台湾中正纪念堂,摄于2012年6月

        台北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来得轻松平常,一点都不刻意。路人很小的一个举动,就能让本来不抱期待的心充满暖流。当我迷路看地图摸不着头脑的时候,身旁的欧巴桑就会忍不住主动过来指路;当我在车站上楼梯提不动行李的时候,一个单手打电话的上班族主动地用另外一只手提了上来,然后笑一笑挥手就走了;搭着最后一班公交车回宿舍,下车时候公交车司机会叮嘱:“妹啊很晚了哦,回家小心点。”陌生人的温暖,对于来自广州的我是非常稀有的东西。我曾经以为温暖是有价的,甚至需要施舍或者交换。说到底,作为陌生人,我们都没有责任对谁好,大家可以心安理得地旁观他人之麻烦与痛苦。是什么让这座城市的路人乐意对另外一个路人展露善意和给予温暖呢?我也不知道。不过,受到别人的善待后,我好像开始变得愿意相信陌生人。这,大概可以作为参考答案?

台湾政治大学,摄于2012年6月

        日常的温暖让台北成为一个在生活上很有安全感的地方,但是这座城市却没有止步于日常的安稳,她体内还有很多野火,激烈地燃烧着,催促这里人去拆解、分析,甚至是破坏。从大学生到路边的阿伯,任何公共议题都不是禁忌。茶余饭后,大家都热爱讨论一下庙堂之高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即便大部分评价都是负面的,但是这有什么关系呢?如此的理直气壮,简直让我这个“外人”怀疑他们讨论的是邻居家的阿猫阿狗,而不是那些经常在新闻上晃来晃去的大人物。除了调侃之外,理性的讨论也没有缺席,在课堂上,大部分教授都会努力把课本内容与社会现状联系起来,忧国忧民之余,对不公的鞭挞更是毫不留情,掷地有声。当然,除了较为负面的讨论之外,面对一些议题,学生是最积极做出正面回应的一个群体。以台湾著名的同性恋大游行为例,很多学生无论性向如何,都用一颗很正面而乐观心态去参加这项活动。总体而言,大部份人都没有将“公共议题”诚惶诚恐地拒之门外,相反,他们选择一种非常热烈的态度去回应。这种热烈,或正面或负面,或成熟或幼稚,或激进或保守,不需要有统一的答案,也没有人被迫要统一答案。有自己见解、发声、讨论,这样就够了。至少,关心不关心就是一种姿态。而一个人关心,跟一大群人关心,又是另一种不同的境界。在细水流长般温暖的另一边,有这样热烈的图景与之和谐共存,互相交融,滋养,共同促进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台湾政治大学,摄于2012年6月

        也许,谈论台北是需要厚度的,在大家津津乐道的“文艺小清新”里挖个小隧道、深一点、看多一点,一座城市的脉络才逐渐呈现于眼前。这种温暖,这种热烈,跟“文艺”并非没有关系。各种创意与思潮能安心地在这片土壤中诞生,这种温暖与热烈给了他们最好的养分。一厢是温暖而值得信任的日常,另一厢是热烈而自由的舞台。这都给予创作最好的环境,既可以安心孕育出各种不同思想,也让他们有热烈抒发的平台。深埋于文艺符号底下的本质,比文艺本身厚重得多。很多人只是迷恋那一层薄薄的包装纸,对于他们来说,这座城市只是一个传说中“小清新”的容器,不屑于理解更多。但是我想说,不是这样的,她不是一层美丽的纸,她是一个跳动的生命,温暖又热烈,有深扎土地的根,也有茁壮伸向天空的枝叶。那些如此热爱采摘她甜美的果实的人们,有多少曾领会这一部份的厚重呢?

台湾政治大学,摄于2012年6月

 

写于2013年12月

 

注:1-本文由Jaylia Law提供,非常感谢Jaylia Law時光城份|Sitytime.com的支持。

2-以上照片均由Jaylia Law提供。

3-若你希望阅读更多来自Jaylia Law的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本站。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時光城份|Sitytime.com

本文链接地址:关于台北,可以不谈文艺吗?——谈谈她的温暖与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