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ita秋子

        说起香港,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脑补TVB剧里出现的鳞次栉比的中环大楼和幻彩咏香江下的星光大道,抑或是,警匪片里的旺角不眠夜。当然,个体的记忆会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香港给外界的基本印象都是跟繁华和拥挤有关。而繁华和拥挤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词语,挣扎。

        挣扎,是我给香港打工族的一个定义,因为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词语去描述它。你也可以说是奋斗,但是相比起在北京,香港的奋斗很多时候是西装革履下的40港币一碗牛腩河粉和不到5平米的单人房。这样看来,日子会过得很清苦吧,可很多人却仍热衷于此地,每年涌入香港的外地人口在不断激增,以至于常有港人抗议资源被侵占。但过日子这种事情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旁人不宜过多评价,而时政也不是我今天的关注的重点,于是绕了半天才来到我想说的主题——

繁华之下的小香港藏着一个可爱的市井大香港。

         由于学校盘踞在马料水的某座山腰下,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最终决定住在离学校最近的大埔墟–地如其名,这个地方主要是因大埔新旧街市而闻名(其实也有考究过相关史书,其中一说是因为当时这个地方有很多老虎,俗称大步,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大步墟”之名)。在这里住了一年半,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每天必经的这个小街市。街市虽小,却蕴藏着地道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尽显市井生活的全部。

        若是哪天早起上课经过这里,必定已是叫卖声此起彼伏了。各位摊档的主人都会施展浑身解数来吸引顾客,你或许听不到在广州摊档里萦绕的“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但绝对会听到伙计们会大喊“荀野来嘎,试下啦!”“靓姐,廿蚊一磅咋,好正啊!”之类的叫卖。常常帮衬的水果摊档主已经完全掌握了你的口味,会在你开口要求之前帮你挑选出满意的货物,有时还不忘拉着你非要让你常常他们家新鲜热卖的水果。

        早起买菜的顾客可能会是悠闲的师奶,辛勤的菲佣,抑或是拄着拐杖货比三家的老奶奶,在这里,你完全看不到行色匆匆的中环人。放眼望去,尽是生活的热情和祥和的生活姿态。

        街市旁边是一个小小的休闲空地,香港政府还郑重其事地为其起名为“大明里广场”。这个“大广场”为我带来了很多快乐的元素。平日里若无风吹雨打,我必定会早起跑步。经过这个小广场时,无一例外地早已有一堆老人和小孩在此,他们轻松如意地或踱步或席地而坐。正在下象棋的老爷爷会对我微笑点头说,“靓妹,又去跑步啊。”我颔首微笑表示回应,一天因此而变得美好。

        倘若是周日,这里便更热闹了。全香港的宾宾(菲佣)都会放假然后必定会出门组织活动。她们的娱乐方式常常是找块空地席地而坐,然后在手机音乐背景下时而哼唱时而起舞。而她们最爱的,是在毫不起眼甚至可能是杂乱无比的马路边摆拍,脸上流露着的那份喜悦会让你觉得置身于旅游胜地。曾经有朋友问过我为什么她们那么爱拍照,我当时脱口而出说,那时因为平日里的保姆劳作让她们失去了生活的乐趣,而难得的周末是属于自己的,要让远在菲律宾的家人和朋友看到自己快乐光鲜的一面。现在想想,其实也不无道理。香港的菲佣文化已成为一道风景,平日里走在街上会看到三三两两菲佣谈笑风生相伴而行,各自手里拖着金发碧眼的小宝宝,也会看到一家三口出行,年轻的菲佣神情凝滞地紧随其后。不管如何,香港容纳着各式各样的人在这片小土地上生活着,外佣也不例外,她们也可以有春天。

        说起春天,想到香港的冬天也悄悄走近了。继上周大美督踩单车之旅后,下一个周日出行任务便是去元朗看漫山的枫叶,还有藏在深山里的世界地质公园。这些或许都不是游客来香港的必去之地,但对于我这个爱逛街市多过爱逛街的人来说,这才是香港带给我的真正魅力所在。相比起在IFC光鲜地上班、在海港城疯狂地shopping,周末叫上三两好友从大埔墟踩车到大美督海边,然后美美吃上一顿海鲜,抑或是组个小团队训练徒步走上一段几十公里的麦理浩径,这些才是我所爱的市井香港生活。

 

写于2013年11月

 

注:1-本文源于Rita的供稿,感谢Rita時光城份|Sitytime.com的支持。

2-本文的照片由Rita提供。

3-若你希望阅读更多来自Rita的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本站。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時光城份|Sitytime.com

本文链接地址: 市井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