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oya Liang

        八十年代中叶,韩国官方一纸禁令,废除了汉字的推广使用,因而年轻一代基本不懂、也不识汉字。在国立中央博物馆里,文物基本只用汉文作为载道之器,中国人可以对着展示的经书念文道字,而韩国的小朋友们却拿着语音导览,那个场景很滑稽,也很寂寞。我在首尔逛景福宫,预约了中文导览,刚好碰到几位韩国游客,他们走过来问我的韩国导游,门口那副对联是什么意思。我看着韩国人似懂非懂的样子,竟心生同情,就像是国人去逛故宫,里面的繁体字画都一个都不认识。

明洞,一对老夫妇,非常精致的打扮

明洞,一对老夫妇,非常精致的打扮

        韩国人对于文化认同感的强烈追求,也许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些根源——表面上,他们摒弃的是其他民族的文字,实际上, 他们连自己的历史也一并否定掉了。三韩古来使用汉语,抛弃了汉文,就像是抛弃了传统文化的内核,整个体系就出现了断层,显得肤浅。对比同受汉语圈影响深远的日本,坚持学习和使用汉字,传承并更新思想,日本文化甚至反哺了中华文化。

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地铁通道,光影打造的文物壁画

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地铁通道,光影打造的文物壁画

        作为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语言是一个很有趣的窗口,让我一窥这个国家当下的文化潮流。在首尔,我常常抱怨韩国人的英语非常糟糕,但却丝毫不担心迷路。我住在新设洞,只要说出Sin-Ser-Dong,的士司机就能把我准确送到;半夜去打包啤酒炸鸡,老板娘也会问我有没有去附近的Dong-Dea-Mun(东大门)购物?在这里,最好吃的早餐店名、最受欢迎的化妆品名、最大的超级市场名,都是英文!英文!英文!

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地铁通道,光影打造的文物壁画

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地铁通道,光影打造的文物壁画

        一位学韩语的朋友告诉我,韩语类似汉语拼音,但汉语在现在的韩国语文章里几乎消失,倒是英语词越来越多,很多直接音译成韩语。而一些非正式的文案,比如校园海报、街头广告,常常直接使用英文单词。

        实际上,语言的去汉化,以及英语的过度使用,为当地人带去很多认知的不便,然而,他们似乎不太在意这种断层带来的撕裂感。

        首尔的大街小巷布满了形形色色的咖啡馆,咖啡文化不知在何时席卷了整个大韩民国。据说首尔的咖啡店数量甚至超越了纽约曼哈顿,成为了东方的“咖啡之城”。在这里,每走五步就是一个咖啡馆,咖啡馆成为本地人交流感情的场所。对于这类外来文化,韩国人非常接受,并且能在接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本土化,不仅咖啡店如此,很多本品牌的面包店、饮品店、甜品店等等都做得比外国品牌精致得多。虽然难免有些千篇一律,就像韩流文化一样缺乏深度,但却经营得很出色,肤浅又不失魅力。

清潭洞,小清新街区里的咖啡馆

清潭洞,小清新街区里的咖啡馆

        这样的“学习精神”同样体现在首尔街头的年轻人身上——清一色的服饰、发型、妆容,大家都紧跟流行趋势,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样子。这让我常常觉得自己和路人不在一个画风,过马路面向穿息的人流时,总会有一种“虽千万人往,我独矣”的感觉。

        我很矛盾,一半的我喜欢首尔,这里建筑、人文上保有亚洲文化的传统元素,尽管有抄袭西方的嫌疑却也精彩,而科技的细节体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但另一半的我却非常不认同这座城市,在我看来,它像是一个亦步亦趋的学生,精致、优秀,却缺乏自我和精神上的风骨。

        或许,对于不安的灵魂来说,安静比喧嚣可怕,精彩比孤独重要。但若不能以形而上的心态活在这个形而下的世界里,生活又何来乐趣可言呢?

南山首尔塔,夜景

南山首尔塔,夜景

写于2014年8月

 

注:本文及图片均由Aoya Liang提供,非常感谢Aoya Liang時光城份|Sitytime.com的支持。若你希望阅读更多来自Aoya Liang的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本站。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時光城份|Sitytime.com

本文链接地址:首尔,淡如水的浓咖啡